欢迎光临江南手机app的网站! 关于我们 | > 江南手机app | > 江南手机app下载安装 | > 江南下载体育 |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 >

江南手机app-有一手生产加工、定做多种聚乙烯板材

多种链条导轨、PP板、聚乙烯板材、尼龙制品等产品
江南手机app 服务电话 13395343281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0534-5545888

传真:0534-5545888

手机:13395343281

邮箱:sdjths@163.com

地址: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56号

经验交流 | 2024年度沪滇协作典型案例一:聚焦“产”“居”“人文”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同频共振


来源:江南手机app    发布时间:2025-01-12 20:07:15

  2024年9月24日,习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他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当好新时代的收信人,沪滇协作从始至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聚焦“产”“居”“人”“文”四个方面,持续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东西部协作新范本,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云南高原独特的天气特征情况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沪滇协作充分的利用好这一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新质生产力为希望的田野注入澎湃动能,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向“新”求质——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大理州弥渡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天气特征情况,是番茄生产黄金产区。2021年至2023年,弥渡借助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政策契机引入农业科学技术公司,建设两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大棚,开展樱桃番茄数字化栽培项目战略合作。种植基地利用智能薄膜温室和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打造植物工厂,对温室内的光、热、水、肥、气等数据来进行实时采集并自动调整,实现了“种菜不见地,浇灌不见水”。工厂樱桃番茄年产量达4800吨、产值1.24亿元,产品在全国各大一线城市头部商超供不应求。

  向“新”育链——以“上海企业+云南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延链增效。普洱市墨江数字花卉产业园引入中国领先综合鲜花服务商——上海分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国际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打造永生花标准化厂房,形成从鲜切花到永生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盛放期的60亩安娜贝拉绣球花从一期种植基地运输到二期加工厂,经过脱水、脱色、烘干、染色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制作成各种色彩的永生花出口海外,价值是市面上鲜切花的3到5倍。在种苗孵化、生鲜花种植、永生花加工、花卉文旅、创新研发“五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下,当地鲜花产业迈向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向“新”赋能——以“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促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国家级重点帮扶县的文山州广南县,昔日被称为“又广又难”。近年来,沪滇两地围绕土特产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生态链,在广南六郎城村建成了铁皮石斛种植科研基地,年产种苗1500万丛、鲜花鲜条7万余斤,还研发推出了石斛牙膏、面膜等50余个特色产品。上海援滇干部通过携程、小红书、驴妈妈等网络站点平台发布文旅信息,今年以来,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接待量创下新高,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0万元。在文旅带动下,当地石斛系列新产品热销长三角等地。六郎城村集体收入中,项目带动占比超过了90%,通过就业和分红,村民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一个集种植加工、示范观摩、观光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石斛产业综合体正在这里逐渐成型,一株“仙草”为广南种出了产业“金方” 。

  习强调:“中华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沪滇协作紧紧围绕中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战略部署,统筹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风貌引导,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确保边疆繁荣稳定。

  “一村一景”,齐心共建美好家园促团结。7年前,原本位于高寒深山里的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石板寨村遭遇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整个村庄毁于一旦。灾害发生后,上海及时安排援滇资金,协调规划设计、农村农业等领域专家,聚焦解决当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整体设计、整村推进、梯次打造,在安全地带重建家园。现在,这里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进石板寨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幸福和谐的画面:一栋栋黄墙黛瓦的“小别墅”错落分布,脚下的柏油路面宽阔整洁;孩童们在广场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则悠然地坐在自家门前享受阳光……汉、苗、瑶、彝四个民族的80多户居民团结互助,在此开启了新生活。

  “一村一貌”,潜心妆点边陲古村焕新颜。文山州嘎迪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村内环境脏乱差的情况突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为了上海援滇干部工作的首选。依托沪滇协作,村委会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针对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和痛点,从东部引进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定制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实现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同时兼顾村庄亮化美化,提升农户房屋墙体质量。在上海援建资金和干部的支持下,一个梅里乡村建设+两污处理的生态振兴示范样板逐渐成形:污水问题解决了,村民的厕所改造了,村里亮起了一盏盏路灯……噶迪,寓意雀鸟多的坝子,如今已破茧成蝶,成为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幸福家园。

  “一村一韵”,匠心绘制乡村咖旅新地标。近年来,沪滇两地政府携手咖啡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星巴克,打造咖旅融合模式,不断赋能乡村建设与运营。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再到以咖啡为名的村子,随着星巴克美丽星村在2024年开村,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白沙坡村从传统农业村落变成了集咖啡文化体验中心、民宿、餐馆等于一身的文旅村落。漫步村内,干净整洁的青石路旁开满鲜花,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民宿餐饮业态逐渐显现,公共设施极大改善,一批精品咖啡庄园品质品位不断的提高。南岛河5.1万亩咖啡连片种植区域诞生乡村经理人、致富带头人等50余人,慢慢的变多的乡土人才返乡就业,仅去年中秋国庆期间,南岛河片区“寻咖”游客就达4万余人,旅游总收入达320万元以上。

  新时代需要新农民,农民的全面发展也是新时代的要求。沪滇协作大力培养熟知家乡的本土人才,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巧手织蓝图,乡村工匠打造一方百姓致富之路。理线、穿针、落针,手指翻飞间,一幅美丽的彝族刺绣逐渐成形。今年,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彝绣工匠”丁兰英的精湛技艺让人眼前一亮。丁兰英出生于楚雄州南华县彝族刺绣之家,从小受到彝绣的耳濡目染。通过沪滇协作,她返乡创业成立七彩彝绣加工厂,以“沪滇项目+公司+车间+绣娘”模式,先后设立8个就业帮扶车间。通过“党建引领+非遗文化+市场产品+就业致富”辐射带动南华县10个乡镇60余个村(社区)780余户农户开展刺绣品生产,年收入超2000万元。借助上海人才、市场、技术、平台等优势,慢慢的变多的彝族服饰走出“深闺”,来到镁光灯下,登上了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等世界级舞台,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楚雄故事的亮丽名片。

  携手创品牌,“合作社+”培树联农带农示范典型。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学习沪滇协作先进经验,以“鱼米之乡 魅力龙江”农旅小镇定位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村委通过成立工作专班,着力提高村民从源头参与项目的力度,顺利完成土地流转48.9亩。弄岗社区通过“合作社+优质市场主体”对外租赁民宿,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渠道。弄玲村依托项目资产,探索“合作社+茶文化体验馆+公司”合作经营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上。赧等村整合资源,采用“合作社+农户”开展稻田认领系列活动,实现产值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双增长。借助沪滇协作的“东风”,2023年龙江乡弄岗稻田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稻花鱼节”的品牌IP不断塑造升级,龙江乡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和群众创收的双赢。

  旗手聚合力,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临沧市云县,沪滇两地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两山理论”,携手并肩、接续奋进,有力助推了澜沧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以党建为引领,后箐乡探索“3+4”治理机制:“用好三种人(共同生活的亲属、村保洁员、清运管理员)、配齐“四种设施”(户收集桶、组收集池、村清运车、垃圾焚烧处理设备)”全面优化人居环境、改善人居质量;安乐村以修缮茶马古道为抓手,完善观光道路和生产步行栈道等基础设施,带动村文旅事业发展;纸山箐村着眼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强化服务职能,集民意、汇民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一个个沪滇治理项目犹如催化剂,催生了澜沧江畔云县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共识。如今一个个绿美乡村扮靓澜沧江沿岸,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更艳、景更美。

  沪滇协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古色底蕴、弘扬绿色新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红色基因——彰显共同理想信念。昭通市威信县,是红色之城,光辉的“扎西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册页里的重要篇章。从党的初心之地到“红色扎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沪滇两地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围绕“长征路上重要节点、赤水河畔美丽景点、乡村振兴示范亮点”发展定位,上海与当地干部共同努力推动革命老区立足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旧城社区回水沱片区将闲置老粮仓改建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陈列馆”;水田社区湾子片区推进传统村落修缮使得老寨重焕新颜;麟凤镇金鸡村立足农业特色打造滇东北“猕猴桃第一村”……如今,威信县独特的“红色”文化吸引四方游客接踵而来,全县近5年累计接待游客1719.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34亿元。

  古色非遗——涵养共同文化使命。70多年来,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普洱的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各族群众一心向党的共同情感。普洱市澜沧县班利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是享誉全国的拉祜族“摆舞”诞生地。上海按照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采取“基础设施+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综合举措,对当地连续投入资金帮扶。通过配套民族文化展示馆,改造提升文化舞台等硬件基础;引入上海专业团队,对歌舞演出进行艺术指导,使当地文艺团队走上了公开展演的舞台……在沪滇两地合力帮扶下,班利村实现整体脱贫,并建立起具有特色的稳定产业支撑。“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伴随村民嘹亮的歌声,“摆舞之乡”引来了发展的春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绿色生态——守护共同乡愁记忆。丽江市玉龙县玉湖村是纳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地,曾经是丽江坝区最贫困的村子之一。近年来,玉湖村抓住沪滇协作机遇,以生态旅游为引领,将村庄规划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助力、农民唱戏”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民居风貌保持两手抓,将纳西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带领村民们走上一条“生态文旅”的致富路。今年以来,玉湖村接待海内外游客已超过3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2500万元。在玉龙雪山下,一座座纳西族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石墙青瓦与周围的雪山溪流相映成趣,俨然成为了一片“世外桃源”。

  誓词碑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习的回信不仅是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亲切勉励,更是对所有援滇驻滇干部人才和广大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殷切期望与鼓舞。上海援滇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沪滇协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在新质生产力引擎的推动下,续写誓词碑故事的沪滇协作民族团结新篇章。